活动展示

当前位置: 菁菁校园 > 活动展示 > 主题教研 > 正文

反思化学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

时间:2015-12-01来源:西安市第一中学 访问量:
摘要:通过对“原电池原理”教学案例的反思,探讨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梯度、开放度设置,激发探究动机,注重探究过程,追求探究效果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原电池原理  探究  有效性
背景
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以探究化学能与电能的直接转化为切入点,初步形成原电池概念、认识原电池原理及其构成条件。教师试图通过实验探究、多媒体课件展示等形式突破概念、理论课教学抽象、枯燥的教学模式,选择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基本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教学设计。
教学原述:
   教师通过ppt课件大量的图片展示、总结“火力发电”的利与弊,实现从“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模式向“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维模式的转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然后安排探究活动,进行分组实验:
1)将Zn片与Cu片分别置于稀硫酸中,观察现象。
2)在步骤(1)装置中,用导线连接Zn片与Cu片,观察现象。
3)在步骤(2)装置中,在导线上连接灵敏电流计,观察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现象认识电极反应,通过电流计指示电子的流向,判断正负极,从而形成原电池概念、认识原电池原理。师生互动,教学活动流畅,波澜不惊。
然后教师在介绍两种典型的原电池后,请同学根据已有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和电学知识,利用人教版教材P41【科学探究】要求的实验用品,设计一套化学电池装置,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大多数同学能根据认识的几种原电池,设计组装出一套化学电池装置,但总结不完全形成原电池的条件,说明他们的设计只是一种简单的模仿,缺乏深层的思维活动。最后还是教师引导总结,才达成这一教学目标。然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从反馈来看,学生似乎掌握得也很好。
课案分析:
本内容从教学理念上似乎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创设活跃的动态课堂教学的新课程理念。似乎达成了实验探究、多媒体课件展示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基本的科学素养的主旨。但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形似,未达到神似的境界,学生的兴趣、动手探究能力、联系实际的能力、观察能力等科学素养的培养不到位,在教学理念的落实上有偏差。在教学反馈、评价上,其实就是注重知识性评价,不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性评价;其实就是关注到活动探究了,但未落实活动探究的有效性。
反思视点:
反思一:本课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的很多,在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能力方面,有很多很好的生活素材。例如火力发电的利与弊,生活中的化学电池,不同的金属放在食醋中的现象等等。能不能让学生自己从生活情景入手,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激发问题意识,形成探究动机?
反思二:围绕目标达成设计探究活动。怎样才能避免,学生毫无创造性地被老师牵着鼻子进行所谓的自主探究活动?学生在教师的追问,甚至逼问中完成知识目标,这是完全相悖于新课程理念的。学生无法实现的探究活动或者仅限于模仿,不能与深层的思维活动联系的探究活动,能否动之有效?
反思三:如何设计服务于三维目标(尤其是否关注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探究活动,实现所有的资源与探究活动的最佳组合,真正做到动有所得。
反思四:活动的顺序怎样安排?如何从教情、学情、时间分配上进行有机整合?做到动之有形。
设计改进:
  活动一:设计课前预习学案,请学生完成课前准备。
新课导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汇报课前自主学案完成情况。   
活动二:猜测Fe失去电子转移给Cu,电解质溶液中的H得到了电子产生氢气,在FeCu之间有电子转移。利用实验室提供的实验用品(可用纯锌片代替铁片,稀硫酸代替醋酸),验证猜想,对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小组成员交流探讨】

实验序号
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现象
 
结  论
 

学生通过上述实验探究,对实验结果进行探讨交流,理解原电池原理。
活动三:利用提供的实验用品:滤纸、玻璃片、电流计、导线、稀硫酸、硫酸铜溶液、食用油、锌片、铜片、铝片、碳棒,组装原电池,实验并观察现象,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学生自主活动,教师以列表形式汇总呈现结果,交流与评价,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活动四:请同学根据反应  Fe + 2FeCl3  =  3FeCl2  设计原电池,并画出装置图。巩固对原理、构成条件的认识。
活动五: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
1.我组设计的装置和其它组相比较有何优缺点?
2.实验中我遇到哪些问题? 
3.本实验中我的感受和收获是什么?
4.在以后的学习中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
课后体会:
一、探究活动的目标、梯度的设置
活动一:使学生认识了本节教材学习的意义;为探究活动积累必要的知识储备;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有意识的将课堂教学进行前置,通过家庭小实验获得探究原电池原理的感性素材,创设探究氛围,给课堂预留充裕的时间进行活动探究;学生分组汇报,展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从“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模式向“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维模式的转化。
活动二:先猜测,作出假设,确定探究目标和方向。然后设置梯度问题,激发思维,引导探究,注意为探究活动设置合理梯度。
问题1:要使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直接转化为电能,所要解决的第一问题是什么?(有电子转移,且定向移动)
问题2:若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开在不同区域进行,那么,怎样架设桥梁使电子从还原剂区域转移到氧化剂区域,同时形成电流?
问题3:怎样知道所架设的桥梁中有电子流过?如何从电学角度考虑仪器选择和组装问题?
在实验器材上补充提供:导线、灵敏电流计、耳机、电压计、电键、1.5V小电珠。
学生在课堂上做出了多种选择,进行了多种尝试。让学生认识和体会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研究过程,通过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奥秘,真正激发兴趣,点燃热情,感受科学探究的魅力。
活动三: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概括能力欠缺,我将探究实验设置成限定实验器材的探究,控制开放度,提高探究的指向性,并且通过列表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录、整理结果,更易达成活动目标。
二、注重探究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通过探究活动的过程性评价,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密切探究活动与学生深层的思维活动联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新思维等科学素养。探究活动的过程性评价是探究活动重要的、必须的环节,应引起任课教师的足够重视。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较好的统一。
体现了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实验是由学生独立进行或观察的,学生在活动中生疑、释疑,把观察实验过程和抽象思维过程结合起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任务是向学生提出问题、揭露矛盾、引导思考、组织活动(或实验)、解答疑难和指引进一步学习的途径,在课堂教学的动态变化中捕捉教育契机。
总之,学生的问题从生活观察中来,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想要探究的问题,而不是被动思考的,其兴趣之浓厚,情绪之高涨是可想而知的。从知识的生成角度看,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查阅资料、遵循探究活动的原则等,就是教会学生认知的方法,就是在启迪思维,培养能力。课堂教学中,要追求一种形神兼备的探究活动,才能使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中学化学教与学》2009《新课程学习中的评价设计》
《中学化学教与学》2009《化学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附:学生课前自主探究学案
1.通过学生自己身边的资源分析火力发电的利弊
2.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标出下列反应电子转移的方向、数目
Zn + H2SO4  =  ZnSO+ H2
Fe + 2FeCl3  =  3FeCl2
3.家庭小实验的完成情况
在两个无色透明的玻璃杯中各加入适量食用白醋,如图所示装置,观察现象。
 
 
 
 
同学讨论、猜测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利用家庭小实验完成实验12报告。

实验序号
实验1
实验步骤
在小烧杯(50ml)加入一定量稀硫酸和一块铁片
实验现象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现象
 
思考问题寻找答案
问题1:反应中哪种物质失去电子?哪种物质得到电子? 
问题2:怎样想办法使Fe和H分开,不让H直接在Fe表面得电子? 
列出你对问题2的看法
 

 
 

实验序号
实验2
实验步骤
在实验1再插入铜片,观察一段时间,使铜片与铁片接触,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现象
 
思考问题寻找答案
问题1:反应中哪种物质失去电子?哪种物质得到电子?
问题2H得到的电子是Cu失去的吗?Cu在这一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问题3:怎样想办法让这种电子的转移变成电流?
列出你对问题3的看法
 

 
 (本文刊载在西安市教育局主办,我校承办的2014年第5期《课改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