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闻

    当前位置: 菁菁校园 > 正文

    为孩子点亮一盏心灯

    时间:2011-09-06来源:本站整理 访问量:

    为孩子点亮一盏心灯

      ——写在班主任工作研讨会之后

          学校的一切工作理所当然地服从并服务于教学,而一切教学活动都义无反顾地围绕育人目标来开展。教育为本,德育优先,这是基于对人之为人、人本身价值的历经时间和实践鉴视后理性认识的回归。

        今天,当我在一种感动的心境中聆听完六位班主任老师的发言之后,我在那些散发着油墨气息的讲稿上写了许多感言,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词语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我只觉得天底下最重要的事便是做好自己当下的工作,经营好自己自然要依赖打理好工作做载体。那一刻,我在拙作《阅读的分量》(三秦出版社,2011年8月)中涉猎的曾经读过的和正在读着的部分教育名著跃然心头,交相辉映:吴非的《前方是什么》,张文质的《走在教育的十字路口》,薛瑞萍的《给我一个班就足够了》,魏书生的《漫谈班主任工作》,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做最好的教师》、《做最好的家长》,蒋保华的《教育诗哲》,肖川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朱永新的《最理想的教育》,刘彭芝的《人生为一大事而来》,唐盛昌的《一生的追求与超越》……而在心头长久盘桓流连忘返的更多的却是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杨澜所写的《差距在哪里》!

        我常常想,作为一个职业人,我们不乏对工作业绩的期待与展望,不乏对各种规章制度的了解与理解,不乏对本体性知识的储备与追求,不乏对自己赖以生存、发展和幸福追求所在的校园的眷顾,我们缺失的是工作的热情与激情投入,我们缺乏的是对职业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差距在于信心、勇气、信仰、状态、精神和对自己、对职业、对未来的远景规划,不足在于对于职业理想的缱绻。社会变革中不可避免的泥沙俱下也在我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们曾经谈起来怦然心动、感铭至深、引以自豪的职业情怀已经令人忧虑地演变为对于时尚的追求,对于物质的眷恋,对于名利的超乎自身价值创造的向往,我们甚或已经徘徊在职业要求底线的边沿!从几何时,我们变得连自己都不好认识了:稍有付出,便要报酬,我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只要劳动,就要索取,我们对此有着一往无前的理由。

        可是今天,在这个会场上,曾经的传闻在这些可爱的老师那里,面对字里行间、发自肺腑、充满真情实感和满含智慧的话语,我心潮澎湃,思如潮涌,一切的传说、传闻在我们这些灵魂的工程师面前被击得粉碎:“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老教师与“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的年轻教师,如果没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恬淡心境,没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没有“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的超然态度,没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目标牵引,没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雄阔豪迈,没有“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智勇胆识,没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实践创新,没有“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勤一份才”的踏实勤奋,没有“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的理性认知,怎么可能会成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事业?

        这些老师发言最大的特点是语言朴实,丝丝入扣,信手拈来,情真意切。我想,没有日积月累的积淀,哪来厚积薄发的修为?没有执着的追求,哪来与孩子们共同成长、发展的快乐?这些交流最突出的是个案研究的示范,几乎涵盖了眼下班级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问题——行为偏差生的转化,班级文化建设,特别是团队精神的培养。“一个都不能少”的大爱情怀诠释了爱的教育的无穷力量,而情感的高投入虽是慢产出的劳动,但却有润物无声的功力,行者无悔,大爱无疆。

        在掩饰不住的欣喜之余,我们也不难看出德育工作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困惑:社会大环境中令人不安的弱化德育工作的氛围,制约了德育实施的空间,而内部德育生态环境犹如人的身体出现的亚健康状态——特别是对德育庸俗化、表象化、浮靡化、极端功利化的理解和德育工作方式方法的陈旧、保守,严重地与我们理想化的期待相背离,加之职业倦怠症导致的对德育工作在认识方面表现出的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突出的表现为本应成为主角的学科德育功能被边缘化,富有地域性、人文性、时代性的德育特色难以彰显,当然这与学校管理者自身的模糊认识有剪不断的渊源,突出的表现为班主任队伍建设的不力: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缺少常态化的培训,工作视界不宽,要求不严,标准不高,甚或连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都不理想,担当班主任工作自然是不堪重负,难以胜任。而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滞后,将会影响全局的发展,内显为师生关系的紧张,外化为教风、学风、校风的强差人意,对内缺乏凝聚力,对外没有竞争力、吸引力,社会美誉度当然不会高。

        我以为日常德育工作乃是最重要的工作,如同我们一日三餐一样不可少。如果饮食习惯不好,也许暂无大碍,但它从身体机能内部各个零部件功能配合的逐渐失调不久就会表现为身体的不适和心情的郁闷,所以,抓好德育工作的常规要求犹如坚持每日的体育锻炼,这是强身健体、保持身心愉悦的重要法宝。只是因为司空见惯,常常却被我们忽视了,而对于坚持的惰性使然也使得我们在常规中经常突破需要坚持的底线,从而失去期待着的效果。

        如下八个问题需要我们仔细考量:如何把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如何依靠教师自身的身体力行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出表率;如何以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转化行为偏差生;如何通过班级干部队伍建设,发挥集体智慧形成积极进取、个性鲜明、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如何通过教研活动和课堂教学,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如何加强家校联合,合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如何通过校本教研,充分挖掘极富地域特征的德育资源;如何通过自身职业规划和组织建设提高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

        围绕这些思考,我们应有远景目标的设想和中期目标的规划与近期目标的计划。着眼于常规工作常抓不懈;着力于当下最迫切的问题重点给力;同时积极梳理学校发展历史,提炼学校文化精神,在继承优良传统中注入时代元素,推进德育工作内涵发展。

        我们始终坚持这样的信念: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持之以恒,就会取得成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主要要通过如下工作促进德育工作在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取得较大进展。我们自然应将工作的实效性定位为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富有朝气、积极向上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思考、实践中洞察做人的道理,感悟做一个善良、丰富、高尚的人是不但是个人的价值所在,更是社会的需求。当下,我们更认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要比取得暂时的学业成功重要得多,因为前者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是为学生步入社会获得准入证做积极准备。为此,我们主要要做好如下工作:

        一是全面、深入开展“三讲(讲传统、讲守则、讲诚信)两实践(道德实践、创新实践)”活动,强化基础德育;二是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校情出发,积极开展富有地域性、人文性、时代性的系列主题活动,强化活动德育;三是立足学科建设,积极挖掘学科德育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强化学科德育;四是着力建设班级文化,加强班级干部队伍建设,形成个性鲜明、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强化班级德育;五是积极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充分利用同伴教育资源开展德育工作,强化个体德育;六是着力创建并完善家校育人机制,联通社区,构建“三位一体”的立体德育;七是加强校际交流,以开放的视野,包容的心态在交流中借鉴,借鉴中创新,创新中发展,强化交际德育;八是加强班主任自身建设与整体队伍建设,养成勤观察、勤读书、勤思考、勤动笔的良好习惯,强化管理德育。

        当我们在责任意识的支配下,为着自身价值的实现,为着学生的健康成长着想,为着基础教育健康发展,为着职业信仰与追求,我们自然会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勇于担当的精神,严谨务实的作风,胸怀大局的气度开创工作新局面。我们不只是期待,我们不只是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我们更有着不泯的工作热情与激情、信心与智慧,我们必将在辛勤的汗水中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与梦想,因为我们在为孩子点亮一盏心灯,这盏心灯照亮孩子的同时,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