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展示

当前位置: 菁菁校园 > 活动展示 > 课题成果 > 正文

新教材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时间:2006-12-25来源:西安市第一中学数学组 访问量:

  课堂教学,一直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不同时代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进入21世纪,我国要推进教育现代化,真正实现素质现代化,落实新一轮课程改革纲要,其中,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关键的一环。
  反思近20年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历程,课堂教学发生的积极变化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堂教学目标任务是什么?近20年来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认识发展过程。这就是:从20世纪70年以前仅关注知识认知,到8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开发智力、培养思维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进入21世纪,即现在,在批判、反思基础上,提升了价值、情感、态度的重要性。从而使知识与技能、智力与能力、价值观与态度以及个性发展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与以往不同在于:将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的个体,学习的过程是一种生命的体验过程,是学生生命整体的、综合的、多方面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强调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在现代意义上的学习与发展,不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具备读、写、算的基础学力,而且有善于搜集、处理信息,主动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同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以及社会责任感。因此,反思这20年的发展过程,从"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到"学会发展",这正是在课堂教学观念层面上的一个实质性超越。 其次,课堂教学目标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特点。 正是由于教学观念的变革,我国教育工作者基于范围深广的教育实验研究,对课堂教学目标价值取向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作为改革探索的一个重要成果,在课堂教学目标价值取向上从过去仅强调"双基"到现代课堂教学目标多种价值取向的并存:以五种基本的课堂教学目标价值取向取代了长期以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单一目标。这就是:强调掌握基础知识的价值取向,强调基础技能训练的价值取向,强调获取生活经验的价值取向,强调创造性思考能力培养的价值取向,以及强调情感陶冶的价值取向。正是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形成了目前课堂教学教与学活动的丰富性。
  基于以上的变革,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面对新形势,新大纲,新教材,新要求,我认为应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教师要以真情投入教学,与学生产生心灵的撞击,培养学生健康情感和完美人格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往往觉得数学课沉闷有余,生气不足,学生往往觉得数学冷漠无味、机械刻板,数学课堂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在现代教育理念观点下,数学教师应以满腔热情投入教学,应努力避免使自己成为一个生硬传授枯燥知识的“教书匠”,要真正把学生看作一个个活生生的成长中的、充满求知欲望的人,而不是把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灌输的、无生命的、无情感的容器。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好,他们的追求,他们的需要,我们都需给与充分的重视。我们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努力唤起学生的“向师心理”,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变生硬灌输为师生共同探讨,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充满人气、人味。这种课必须使生动的、或博得、充满感情的。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轻松和谐的民主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情理交融的教育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来学习效率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能使学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热爱的重要性。在接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中,也逐步培养出独立、完满的主体人格。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独立人格
  自主性、能动性是人的各种潜能中最重要,也是最高层次的潜能,教育只有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唤醒、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才会使学生实现由自在主体向自由主体的转变,才会时期积极参与自身的发展与建构,丰富、和谐的主体性才有形成之可能。
  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和独立人格方面有独特的价值。数学课堂中,我们应引导学生不依赖教师、家长或同伴去独立完成学习任务。通过独立思考,认识和判断数学事实或数学问题。不受别人的影响而轻易放弃自己正确的看法,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和策略能进行适当的评价和调控。
  学生作为数学教学中的一个独立的组成要素,要保证他们有独立的学习空间,独立的活动空间,独立的人格空间,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迷信,不盲从,学会在怀疑中探索,在怀疑中发现,在怀疑中创造,是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作为社会中独一无二的个体的价值和应承担的责任,培养其独立人格和社会责任感。
三、展示数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不屈不挠、勇于进取、战胜困难、承受挫折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力
  数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它的诞生和发展道路是崎岖不平的,其间凝聚着无数数学家的艰苦追求和不懈探索。可以说,数学的发展史就是数学家们不断战胜挫折的奋斗史。没有挫折就没有奋斗,就没有数学的发展。在数学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史料,展示数学家的奋斗事迹,鼓励学生大胆探索,遇困难而不失信念,遭挫折而不减勇气。
  波利亚指出:“困难和问题属于同一概念,没有困难,也就没有问题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学生解题的同时,就是在教学生如何通过努力去战胜困难。所以波利亚说:“教学生解题是意志的教育,如果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数学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各种难度适中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解题经历困难的磨炼,体验战胜困难后的快乐,并进一步激发其自强不息的坚定信心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
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是课堂教学要创造出学生的活动,这种活动必须是学生的主动学习活动。而兴趣则使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最佳学习动机。正如数学家波利亚在《数学的发现》中指出的那样:“你卷进问题的深浅程度将取决于你解决它的愿望的殷切程度,除非你有十分强烈的愿望,否则要解决一个真正的难题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学生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例如在“数学归纳法”的教学中,从以往的教学经验知,不管你怎样讲解,学生对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往往迷惑不解,半信半疑,没有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我用趣味游戏——多米诺骨牌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前我在讲桌上竖着摆上一列小木块。开始上课,我便指着这列小木块对学生说:
这列竖着的小木块 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 第一只倒下;
(2) 若前一只倒下,则后一只必然倒下。
试问:当把第一只木块推倒后,这列木块是否全部倒下?为什么?
面对讲桌上的这列木块和问题,学生的兴趣立刻被触发了,求知欲十分强烈,跃跃欲试,都争着上来做这个游戏。我便让几个学生轮流做这个游戏。推倒再摆,摆好再推……课堂气氛十分热烈。等学生在游戏中验证了结果之后,我适时引导学生从中抽象、概括出了数学归纳法原理。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缺一不可,我有设计了如下问题,共学生实验验证、讨论:
  在上述游戏中,去掉条件(2)(可从中抽掉两只木块),值由条件(1),能否保证这列木块全部倒下?若去掉条件(1),只有(2)呢?
  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游戏活动中,对这原本抽象、难懂的原理能主动获取,深刻理解。